港大師友計劃Mentorship(北京) HKU Mentorship – Graduates in Beijing

Mr Zhang Liming 張力明 (MCL 2016)
新氧 資深副總裁(SVP)

   師友計劃(北京)通過連結在京各行業資深校友與剛踏入社會的年輕校友,讓彼此互為師友,共同成長;師友計劃起源於2021年,港大北京校友會為首個與母校合辦非在校生師友計劃並落地於地方的校友會。

   師友計劃(北京)已經落地三年了,到底師友計劃帶給了師友們什麼?師友們怎麼看待師友計劃的呢?今年我們收到連續三年擔任Mentor的張力明老師的來信,他在信中分享了自己在擔任師友計劃Mentor的過程中沉澱的經驗與感想。讓我們查收這封珍貴的來信。

張力明
   不知不覺間,發現已經作為Mentor參加了三年香港大學的師友計劃,也陸續帶了六位Mentee,和他們一起共同成長了很多。突然冒出個想法,想把這三年來的感受付諸筆端,感覺最好的方式可能就是自問自答,用自己三年來的經驗和感想,回答自己剛開始涉足這個計劃時的疑問,也算是有始有終了。

 

Q1 師友計劃是幹什麼的? MentorMentee又是什麼呢?
   師友計劃這個機制在大陸並不是很多見,嚴格意義上算個舶來品。在我看來,師友計劃 (英文:Mentorship) 應該算是一個公益和互助性質的專案,參與的Mentor都是工作經驗十年以上的各行各業的人士,而mentee 基本都是剛畢業準備投身工作的畢業生們。正如其名,師友計劃亦師亦友,通過港大北京校友會的努力,把同樣畢業於同一個學校的Mentor和Mentee匹配起來,讓這些工作經驗比較豐富的同志們給到剛畢業的同學們一些幫助。但是這個計劃又並非強制要求要做些什麼,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就看Mentor和 Mentee之間能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了。

Mentor張力明(左)和他的2022年Mentees盧卿華(中)與曲軒彤(右)

Q2 MentorMentee 都是陌生人,年齡又差了一截,這種代溝會讓這個計劃僅僅是個形式主義的噱頭嗎?

   這個疑問可能是我當時決定加入時,思考最多的問題。看上去很美的東⻄,會不會落不了地?大家都很忙碌,會不會並沒有時間溝通交流?但是基於當時的初心和想法,即使遇到了三年疫情,大家也在一起努力地,讓這個計劃能夠實實在在地發揮作用。

  我一直認為,在每個人職業生涯的初期,如果能夠有人願意和你分享工作經驗、人生經驗是挺難得的一個機會。在我自己的律師生涯中,過往和前輩們請教和學習的過程,直接影響了我的職業生涯和執業習慣。 但是說句實話,大家都很忙,也未必投機,這種願意分享的前輩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那麼師友計劃其實就是連結了希望獲得分享的同學,和願意分享經驗的先行者,沒有利益的糾葛,也沒有KPI和OKR,純粹基於同為校友的契機來進行交流,在如今這個匆忙的時代可以算是一樁美談了。雖然同樣希望得到一些意⻅,Mentor和父母長輩的感覺又有所不同,因為彼此沒有那麼深入地介入到生活中,反而有些事情可以放心地詢問,算是親人和同齡人朋友之外,一種特別的存在了。

   當然,Mentor怎麼做,終究是個紙上得來終覺淺的事情,即使開始前校友會和港大的老師們給了很多輔導和心得分享,真到自己做的時候,還是相當忐忑的。回頭看看,我採取的方式主要是以下幾種:

  1. 帶著Mentee到自己的工作地方轉一轉;
  2. 和Mentee一起聚餐,吃飯聊天;
  3. 和Mentee開啟線上會議,針對他們感興趣的內容進行一些分享和討論;
  4. 和Mentee一起共同制定一些計劃,培養分析;
  5. 除了工作經驗,也可以分享一些生活、家庭的經驗;
  6. 遇到個別的問題時,和他們認真討論,給出自己的意⻅供他們參考。

   坦率地說,我並不是個特別喜歡社交的人,所以邁出這一步也算是對自己的一個挑戰,如果再來一次的話,我想我會嘗試更多有趣的方式。 

   當然,不管具體採用什麼方式,我覺得本質還是在於增加彼此的交流和溝通,在做這些事情的過程中, 我覺得是需要讓Mentee瞭解到,這位Mentor是願意傾聽和提供意見的,也是願意付出時間的。對於 Mentee而言,在理解Mentor後,也要敢於提出問題,也就是所謂的不怕麻煩Mentor,在彼此交流後建立信任,再基於具體問題和情況進行深度交流,彼此尊重彼此理解,才會是一個更好的狀態。

Mentor 張力明 (中) 和他的三屆mentees 合影。

Q3 只有在同一個行業,Mentor才能更好、更高效地給予Mentee建議嗎?
   這個問題,恐怕問Mentee最合適,因為只有他們才能真正知道價值有多少。就我自己而言,三年六個 Mentee,兩醫學,兩金融,一個能源,直到今年才給我分配了一個法學,所以至少可以有點小資格分享下Mentor如何努力和非本專業的同學溝通的相關經驗。 

   在我看來,Mentor和Mentee如果是本專業的,自然可以比較方便地進行資源分享,也可以共同努力做出一些工作上的成績。但是如果是不同專業或者說是不同領域的,直接的合作就比較困難,這個時候就更應該增加溝通和交流。雖然各自背景不同,但是一定會有很多共通的問題,如與上級的溝通、與同事的交流、人生的選擇和抉擇、是否更換工作、面對價值觀挑戰的時候應該怎麼取捨,諸如此類。這種時候,我覺得Mentor應該扮演的是一個包容且真誠的⻆色,認真地聽Mentee的問題和考慮,坦誠地給出自己的分析和意見,同時鼓勵Mentee結合更多人的意見做出自己的判斷。換而言之,我覺得Mentor的職責應該是幫助Mentee成⻓為更好的自己,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倒不用僅僅局限於專業領域。沒錯,我就是這麼安慰自己的。

   當然,還有一個更重要的點,我覺得是超越大家是否在同一行業,甚至超過脾氣秉性是否投機的,就是通過交流,能夠讓彼此看到一種人生的可能性和走向,不一定是你認為正確的,更不一定要按照對方來去調整自己,而只要能作為未來將面臨的人生選擇中的一個參考,也算是師友計劃的題中之意了。

Mentor張力明(中)和他的2023年Mentees袁知博(左)與張靖宇 (右)

Q4 師友計畫對Mentor又意味著什麼呢? 會不會僅僅是個單方付出的負擔呢?

   其實換個⻆度想,這個問題可能是Mentee也很想知道答案的,因為在這三年的過程裡,我會感覺有時候Mentee會比較客氣,就是那種比較怕麻煩Mentor的感覺,我十分懷疑是不是有標題中這個原因在。其實在我看來,師友計畫絕不是一個單方的負擔,而是一種獲益良多的體驗。一來,分享和提供幫助本身就會使人幸福和有成就感,很多參與公益專案的人相信都是基於這個目的投身其中。二來,和不同年紀不同背景不同性格的同學溝通,能夠非常明顯地增加自己的包容性和視野,更能夠得到很多其他領域的知識,學習不同的思考方式,對我而言其實是個非常好的成長和進步的機會。第三,對於一個中年人來說,能夠和年輕人多呆呆,肯定沒有壞處,會感覺人生仍然充滿希望,同時也能時刻鞭策自己不要掉隊。畢竟,小同志們在看著你呢。

三年的師友計劃經歷,我看到了港大本部和北京校友會的諸位對師友計劃落地的不懈付出和努力,也看到了其他Mentor在各自領域取得的成就,更讓自己重新回顧了自己成⻓的歷史,覺今是而昨非,當真是相當難得的體驗了。更重要的是,通過計畫,讓我結識了六位性格不同但是都充滿熱情希望擁有美好未來的Mentee,即使有人已經去了上海,在彼此的出差中我們也會抽空聚上一聚,不同期的Mentee也有機會在一起溝通,人與人之間的神奇聯繫隱隱若現了。期待師友計畫能在全國各地鋪開,更期待我的Mentee們都能在各自的領域盡情的綻放,享受他們的美好人生。

Mentor張力明(中)和他的2021年Mentees李怡靜(左)與周童心(右)

 

Source: HKU Beijing Alumni Network

Share on FacebookShare on LinkedInTweet about this on TwitterEmail this to someone